杜浙泉
“哥哥你走西口,小妹妹我實在難留,手拉著哥哥的手,送哥送到大門口……”這首膾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叫 《走西口》。
走西口、闖關東、下南洋,是明清以來規(guī)模最大的3次人口遷徙活動。所謂西口,是相對于其東邊不遠的張家口在方向和位置上的稱呼,其實它叫殺虎口,位于山西省北部、與內蒙古毗鄰的朔州市右玉縣境內。此 “二口”皆為舊時由內地通向壩上 (歷史俗稱,因地勢突高,形似大壩)草原及內蒙古乃至庫倫 (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)的長城關隘,因此素有 “東有張家口,西有殺虎口”之說。
走西口也叫走口外。清朝初年,由于常年戰(zhàn)亂,晉北、陜北地區(qū)本已貧瘠的土地更加荒蕪,大批破產農民背井離鄉(xiāng), “走西口,去歸化,覓食求生”成為當時很多人的無奈選擇,后來但凡遭遇天災人禍,眾多百姓為生計所迫,便到內蒙古草原尋找活路。
從清朝晚期至20世紀30年代初,政府推行 “移民實邊”政策,鼓勵 “口里”的漢民赴 “口外”定居耕牧。沒有鐵路時,逃荒的人只能經殺虎口去往內蒙古。京張鐵路1914年修到大同、1923年通到包頭 (謂京綏鐵路,1928年6月隨著北京更名北平而改稱平綏鐵路)不久,正值北方農村經濟日趨衰落,而西北一帶地廣人稀,亟待開發(fā),內地農民迫于生計,赴西北謀生者日漸增多。京綏鐵路通車,改變了歷年赴內蒙古的“出口”,人們不必輾轉奔波經殺虎口而長途跋涉,凡火車路過的張家口、天鎮(zhèn)、陽高、大同等大小車站,皆可登乘火車而進入內蒙古,隨意在平地泉 (今集寧)、歸綏 (今呼和浩特)、包頭等地落腳,從而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便利。
1925年,北洋政府交通部為利于移民,曾制訂規(guī)劃,指定由京綏鐵路局發(fā)售移民減價票;但因連年軍閥混戰(zhàn),該路忙于運兵,而導致收入銳減,不久外患頻仍,內弊叢生,更令局方債臺高筑,故而發(fā)售移民減價票成為一紙空文。
到了1933年6月,沈昌被派任平綏鐵路局局長。為 “振興路務”,他主持制訂了包括恢復發(fā)售移民減價票的 “復興規(guī)劃”,而此時國內開發(fā)西北聲浪日趨高漲,平綏鐵路此舉無疑順應潮流。
1934年11月和次年1月,平綏鐵路當局重新修訂移民減價票發(fā)售辦法,經核準后,于當年執(zhí)行。辦法規(guī)定,移民減價票發(fā)售日期由每年2月20日起,至4月20日止。票價:成人按普通三等車票之四成核收現款;12歲以上、20歲以下者減半;移民之母、妻及不滿12歲之子女,一律免票。
為了廣泛宣傳優(yōu)待移民乘車的章程,1935年2月24日,平綏鐵路局函致冀、豫、魯、晉、綏 (綏遠,1954年撤�。┲T省政府,附送該路移民減價規(guī)則,請通飭所屬,予以公布;并附函綏遠省各墾務機關,對前來該省之移民妥為照料、安置。
平綏鐵路優(yōu)待移民乘車之舉,起到了分流的作用,甚至在相當程度上取代了殺虎口通道,這對拯救災民于水火之中以及促進西北之開發(fā),從主觀到客觀,無疑起到了推動作用。
免責聲明: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所轉載內容之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。